在當下的社交網絡和年輕人的日常交流中,“i 人”“e 人”“j 人”“p 人” 這些詞匯頻繁出現,成為了熱門話題。那么,它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其實,這些有趣的說法都源自于 MBTI 人格測試。
MBTI,即邁爾斯 - 布里格斯類型指標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 ,是由美國的伊莎貝爾・布里格斯・邁爾斯(Isabel Briggs Myers)和她的母親凱瑟琳・庫克・布里格斯(Katharine Cook Briggs)共同制定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。該理論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・榮格(Carl Jung)的心理類型理論為基礎,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,將人格類型分為 16 種。而 “i 人”“e 人”“j 人”“p 人” 正是其中四個維度的通俗表達。
“i 人”(內傾型人格)
“i” 代表 Introversion,也就是內向、內傾。i 人在社交中往往更傾向于獨處或小范圍的社交圈子。他們從自身內部獲取能量,過多的社交活動會讓他們感到疲憊。在面對新環境時,i 人可能會比較謹慎,喜歡先觀察再行動。比如在參加聚會時,i 人可能不會主動與人攀談,而是默默地坐在角落,享受自己的思考空間。像作家村上春樹,他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世界里,通過寫作來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和想法,這就是典型的 i 人特質。
“e 人”(外傾型人格)
“e” 代表 Extraversion,即外向、外傾。e 人熱愛社交,他們從與他人的互動中汲取能量,在人群中總是充滿活力。e 人喜歡成為焦點,善于主動與人交流,并且很容易適應新環境。比如在一個新的班級里,e 人可能會迅速與同學們打成一片,積極組織各種活動。像知名主持人何炅,他在各種場合都能游刃有余地與不同的人交流互動,展現出強大的社交能力,是大家公認的 e 人代表。
“j 人”(判斷型人格)
“j” 代表 Judging,意味著判斷。j 人喜歡有條不紊的生活,他們注重計劃和秩序,喜歡提前規劃好事情的步驟和時間節點。在做決策時,j 人往往比較果斷,傾向于快速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。比如在安排旅行時,j 人會提前做好詳細的攻略,預訂好酒店和車票,精確規劃每天的行程。企業管理者通常具備較強的 j 人特質,他們需要快速做出決策,推動項目的進展。
“p 人”(感知型人格)
“p” 代表 Perceiving,即感知。p 人更喜歡靈活、隨性的生活方式,他們不喜歡被過多的規則和計劃束縛,享受在過程中探索和發現新的可能性。p 人在做決策時相對較為靈活,更愿意收集更多的信息后再做決定。同樣是旅行,p 人可能只定好大致的目的地,然后根據旅途中的突發情況隨時調整行程,享受未知帶來的驚喜。許多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都具有 p 人特質,他們不受傳統思維的限制,在自由的創作過程中產生源源不斷的靈感。
“i 人”“e 人”“j 人”“p 人” 這些梗不僅是一種簡單的人格標簽,它們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和他人性格特點的關注與探索。通過這些概念,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方式、思維模式,在人際交往和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。不過,MBTI 人格測試只是一種參考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不能被簡單的標簽完全定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