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育兒補貼方案于 7 月 28 日正式公布,這一政策的落地意義重大,既是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《決定》中 “建立生育補貼制度” 及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“發放育兒補貼” 要求的積極響應,更是國家在生育支持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。
根據方案,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,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 3 周歲以下嬰幼兒,國家將按年發放補貼,基礎標準為每孩每年 3600 元,直至嬰幼兒年滿 3 周歲。值得注意的是,對于 2025 年 1 月 1 日之前出生、不滿 3 周歲的嬰幼兒,補貼將按應補貼月數折算計發,確保政策覆蓋的公平性與連續性。
近年來,隨著人口發展形勢的變化,我國生育支持體系建設不斷提速,從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向育兒家庭傾斜,到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,再到多地積極探索地方性育兒補貼,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發力。而此次國家層面育兒補貼的出臺,更具不可替代的標志性意義。
這是國家首次以現金形式在全國范圍內補貼生育,其 “真金白銀” 的支持不僅覆蓋面廣,更清晰傳遞出生育兼具社會價值與國家責任的信號,有助于打破 “生育只是家庭私事” 的傳統觀念,讓全社會認識到生育是共同事業。同時,這也標志著中國人口政策正式進入 “引導” 與 “激勵” 并重的新階段,為各地加快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引領,凝聚起全社會支持生育的共識。
從現實來看,經濟壓力是許多家庭在生育問題上的主要顧慮,而育兒補貼正是直擊這一痛點的有效手段。盡管 3600 元 / 年的補貼無法完全覆蓋育兒成本,但對于減輕家庭負擔、提升生育意愿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。正如 2024 年湖北天門市的案例所示,當地出生人口在實施育兒補貼后同比增長 17%,實現 8 年來首次 “由降轉增”,印證了補貼政策對生育行為的正向激勵。
不過,我們也需清醒認識到,育兒補貼只是生育支持體系中的一環。要從根本上扭轉生育趨勢,緩解老齡化、少子化帶來的沖擊,還需統籌考慮婚嫁、生育、養育、教育全鏈條,在托育服務供給、家庭支持政策、性別平等就業環境等方面協同發力,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。同時,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政策,切實化解住房、教育、醫療等影響生育意愿的 “痛點”,這需要一個持續探索、久久為功的過程。
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,正是與育兒補貼形成政策合力的體現。這些 “組合拳” 共同致力于構建更合理的生育成本分擔機制,為降低生育負擔、提升生育意愿持續 “做加法”。
國家育兒補貼制度的建立,實現了中國生育支持政策從地方試點到全國覆蓋的關鍵跨越。它不僅是一項經濟補償,更開啟了社會觀念轉型的新篇章 —— 讓生育不再僅僅是 “家事”,讓每個孩子、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國家的托舉之力,正逐漸成為社會常態。
從更廣闊的視角看,全覆蓋的育兒補貼本質上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,對減輕家庭負擔、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具有突破性意義。相信隨著這一政策的實施,在改善社會預期、激發消費活力等方面,也將產生積極的 “溢出效應”,為國家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注入新的動力。